欢欣驾驶

驾驶盲区安全驾驶技巧

1. 引言

驾驶盲区是指驾驶员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车辆周围区域,即常说的视觉死角 。由于汽车车身结构(如车柱、车身高度)以及视角限制,每一辆车在行驶中都不可避免存在盲区 。盲区会让驾驶员无法察觉临近的车辆或行人,增加发生碰撞事故的风险。许多交通事故(尤其涉及儿童和摩托车)都与驾驶盲区有关 。因此,充分了解盲区及其危害,并掌握应对驾驶盲区安全驾驶技巧,对保障行车安全至关重要。本文旨在详尽介绍汽车盲区的位置、危害,以及如何减少盲区带来的影响,帮助驾驶员养成良好的盲区检查习惯。

2. 盲区的常见位置

汽车在行驶时通常存在多个位置的视野盲区 。以下是常见的盲区部位及其危险性:

  • 前方盲区:指车头正前方一段距离内的区域。由于引擎盖高度和车头结构,驾驶员坐在座位上无法看到车鼻子近前的地面。当有矮小的儿童或物体紧贴在车头前时,司机可能抬头也看不到 。尤其是底盘较高的SUV、货车,这个盲区更大,更容易因此发生意外(例如孩子蹲在车前玩耍而司机起步时未察觉) 。
  • 车辆左右两侧盲区:指汽车两侧靠近车身、在后视镜视野之外的区域,也称侧后方盲区。一般小客车的左右后视镜无法完全覆盖紧贴车身两侧的后方区域,导致相邻车道中靠后的车辆会处于盲区中 。这是驾驶者最常见的盲点之一 ,在变更车道时如果忽视这个区域,可能看不到旁边车道接近的车辆,造成碰撞危险。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并道时,旁边车道一辆汽车正好位于侧后方盲区内,驾驶员若未经过肩膀回头检查就贸然变道,极易与其相撞。
  • 后方盲区:指车尾正后方和车后两侧靠近尾部的区域(尤其是后风挡下沿以下的区域)。由于车尾视线受阻,司机通过后视镜很难看清贴近车尾的低矮物体或儿童 。倒车时这一盲区尤其突出,即使安装了倒车雷达/影像,也可能存在探测不到的死角 。如果有人或障碍物紧挨在车后,驾驶员倒车时若不注意观察,容易发生碰撞(例如倒车时撞到低矮的柱桩或小孩)。
  • A柱盲区(交叉路口盲区):汽车前挡风玻璃两侧的前柱(A柱)会在转弯或通过交叉路口时阻挡一部分视线 。这个盲区常被驾驶者忽略,但可能遮住从侧面出现的行人、自行车或机动车。当驾驶员左转或右转时,A柱可能暂时挡住斜前方的道路,使司机看不到那里突然出现的车辆或行人,造成“视而不见”的危险情况。在十字路口,没有红绿灯控制时尤其如此,如果有人正好处于A柱盲区中而司机未探头查看,可能发生碰撞。
  • 转弯及变道时的动态盲区:除了固定位置的盲区外,在转向和并线操作时还会出现动态盲区。车辆转弯时,由于车头转向角度和车身长度,内轮差会使转弯内侧出现新的盲区——前轮经过的轨迹与后轮不一致,后轮靠内侧更近,可能碾压到靠近车身内侧的人或车辆。如果驾驶员未能顾及转弯内侧,一些靠得过近的非机动车可能因为误判车辆轨迹而发生事故 。同样地,变道超车时前车前方的情况对于后车来说也是盲区:例如超车时,前方被超车辆可能挡住视线,导致看不到前方行人或障碍物;再如对向会车时,对方车辆后方也是我方的盲区,隐藏着看不见的车流。总之,任何在驾驶员直接视线和后视镜覆盖范围之外的区域,都可能成为盲区,都蕴含安全隐患。
图示:汽车周围常见的视野盲区区域示意图(阴影部分)。车辆前后方以及左右两侧紧邻车身的灰色区域都属于驾驶员的盲区,在正常坐姿下无法通过直视或后视镜看到这些区域。如有行人或车辆位于这些盲区内而驾驶员又未察觉,极易引发危险。(photo obtained by Queensland Police: https://mypolice.qld.gov.au/southbrisbane/2013/01/02/why-check-your-blind-spot/)

3. 盲区的危害与典型事故案例

驾驶盲区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增加了碰撞事故的可能。一旦其它道路使用者进入你的视野死角,你却不知情,驾驶判断就可能出现失误,后果往往十分严重。

4. 如何减少盲区影响

盲区虽然无法彻底消除,但通过正确的驾驶方法可以将其影响降到最低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范技巧:

  • 正确调整后视镜: 图示:驾驶者调整侧后视镜以尽量扩大视野范围,减少盲区。 开车前,应当调整好座椅和左右及中央后视镜角度,使自己的视野覆盖尽可能大的范围 。正确的调节方法是:保证内后视镜能够完整地看到后方道路;左右外后视镜应尽量外调,直到只能在镜中看到车辆侧边一小条车身为宜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侧后方的盲区 。如果后视镜视野仍然不足,不妨给爱车加装小圆凸面盲点镜或选配视野更广的后视镜,以进一步弥补视角死角。
  • 变道前的观察与盲点检查:在变更车道或超车之前,务必进行“三步检查”提前打转向灯,观察后视镜,肩膀回头查看盲区。首先打转向灯提示后方驾驶者你的意图,然后通过内外后视镜检查后方和侧后方车辆动态,最后迅速扭头,用余光扫一眼车辆侧后方的盲区区域,确认没有车跟在旁侧 。尤其在并线到高速行车道或超车时,这个肩膀回头(俗称“回头望一眼”)的动作非常重要,可确保盲区内没有车辆。良好的习惯是每次变道都完成以上步骤,哪怕自认为周围没有车,也应多看一眼再动作。另外,切忌频繁并线,变道动作要果断但前提是充分观察,避免因为犹豫拖沓导致后车进入盲区。
  • 转弯时的安全措施:转弯前要格外警惕视觉盲区带来的危险。减速并仔细观察是关键——俗话说“一慢二看三通过”,即转弯前先减速,进入路口时左右多观察,确认安全再通过。特别是左转弯或者没有红绿灯的路口,更要防止A柱盲区遮挡视线。驾驶员应适当前后移动头部,向左右两侧探头查看,尽量消除A柱后的视野死角 。例如左转时,先将视线从左侧窗探出一些观察有没有行人、自行车被A柱挡住;右转时也类似,留意右前方是否有行人正在过街。同时务必提前开启转向灯,提醒行人和非机动车注意避让 。转弯过程中保持低速,随时准备刹车,让行人优先通行。这些措施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因盲区看不见而发生转弯事故。
  • 应对大货车等大型车辆的盲区:对于大货车、客车等视野盲区大的车辆,我们既要在驾驶此类车时更加小心,也要在与其共同道路行驶时提高警惕。对于普通驾驶员,与大货车在道路上相遇时要主动“避其锋芒”。尽量不要长时间停留在卡车的侧后方——如果你跟在它后面太近或并排行驶在它旁边,对方司机可能完全看不见你。一般来说,如果你无法在卡车的后视镜中看到卡车司机的面孔,他大概率也看不到你。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位置,要么减速退到更远的位置跟车,要么加速超越大货车,但超车应从其左侧进行并迅速通过,不要在其侧面盲区中并行磨蹭。同样,在大货车转弯或并线时千万不要抢行。大型车转弯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,内侧盲区很广,务必与其保持至少数米的距离 。如果前方大型车辆打转向灯或压线准备转弯,后车应提前减速观望,必要时停下让行,绝不要试图从其内侧缝隙超车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总之,远离大货车的盲区范围,不给自己陷入“被看不见”的危险境地,是保护自身安全的明智选择 。
obtained from Driver Companion https://mylicence.sa.gov.au/the-driving-companion/observation

总结与安全建议

盲区是客观存在的,但事故并非不可避免。关键在于驾驶员是否具有主动防范盲区危险的意识和习惯。我们在日常驾驶中,应始终保持安全意识,牢记车辆周围可能存在看不见的行人或车辆。在起步、变道、转弯和倒车等每一个操作之前,都要下意识地检查盲区,做到“眼到、镜到、头到”,不给事故以可乘之机。